1253794647 8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提出,我国将实施更高级别的天然林保护举措,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林保护修复的总体要求、重大制度措施和支持保障政策。我国天然林保护将从周期性、区域性的工程措施逐步转向长期性、全面性的公益事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树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树铭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全国林业草原系统将采取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与修复。 一是采取更高级别的保护。在对全国所有天然林实行保护的基础上,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区位重要性等指标,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实行分区施策。建立天然林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建设、管护网络建设、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护林员队伍建设和共管机制建设。 二是实行最严格的管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纳入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禁止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抚育作业的,必须编制作业设计。同时,利用有利条件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严管天然林地占用,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对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 三是实施更全面的修复。根据天然林演替和发育阶段,科学实施修复措施,遏制天然林分退化,提高天然林质量。逐步使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等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水平。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促进形成地带性顶级群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鼓励在废弃矿山、荒山荒地上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加快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制度,定期发布效益监测评估报告。 四是落实更严密的监管。加大天然林保护年度核查力度,将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列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事项,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天然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经过试点和近两期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国家投入天保工程资金4000多亿元,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管护体系,19.44亿亩天然乔木林得以休养生息,工程区95.6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67万人长期稳定就业。 通过20多年的保育结合,我国天然林资源恢复性增长持续加快,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全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天然林蓄积净增37.75亿立方米,工程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95亿亩。2011-2018年,工程区开展中幼林抚育2.19亿亩,后备资源培育1220万亩。 天保工程带来森林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长江干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已达79.3%,2016年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监测到黄河含沙量比2000年减少了90%。森林碳汇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我国政府承诺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蓄积13亿立方米,天保工程近5年已贡献13.75亿立方米。 天保工程极大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为创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奠定了基础。截至2015年,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从1999年的14只上升到27只、东北豹从1998年的大约10只增加到42只、海南长臂猿从1998年的7只发展到29只、亚洲象从保护前的约150头增加到300多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1864只,祁连山雪豹活动范围向东扩大100多公里,已消失多年的华北豹等重新出现。 天保工程区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的快速转变,一、二、三产业比由2003年的86∶3∶11调整为2017年的37∶28∶35,带动上百万林农就近就业。国有林业职工年均工资提高到4.7万元,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重点国有林区依托天保工程政策和资金,稳步推动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改革和社会职能移交。随着天然林保护扩大到全国,我国4800多个国有林场全部纳入了天保政策支持范围。 通过多年实践,天然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由于长期过度采伐,我国天然林数量少、质量差、退化严重问题依然存在,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制度不健全、管护能力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补助标准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我国将通过完善政治、法治、制度、社会、条件、经费等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天然林保护与修复。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