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地下水资源,存在于地下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是全球水资源的一部分,并且与大气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密切联系、互相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增多,地下水资源出现超采、污染等问题。加强地下水资源监测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地下水的?时间可以追溯到5700年前。 距今约5700年,由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遗址的挖掘资料可知,已经会广泛地凿井取水; 距今约3500年,由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发现的商代遗址可知,已经使用了结构复杂的木质井盘; 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凿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四川自贡一带有凿井深达数百米的盐井; 距今约2000年,在汉武帝时代,修筑的陕西渭北高原上的“龙首渠”是我国最早利用井渠结合进行农田灌溉的典型范例,据记载,井深可达130多米; 解放以前,我国只有局部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而且大多数是广大农村,利用浅井解决人畜用水,开采量非常有限;中国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地下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 据1961年统计,华北地区的冀、鲁、豫三省各类井灌类水井达11万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主要有北京、西安、包头、保定、上海等少数大中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北方气候连续干旱,为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普遍开展了大规模抗旱打井运动,黄淮海平原等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工业基地建设的迅速发展,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些大中城市大力开发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污染加重,部分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亦由利用地表水源转为开采地下水源。 例如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当地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针织内衣产业,针织内衣厂、印染厂密集分布,厂房数量高达3000家,河流江水遭到严重破坏,当地居民不得不使用地下水。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谷饶镇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2004年以来,灾情逐渐加重,范围逐渐扩大,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练江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地下水超量开采,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不仅使宝贵的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而且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1地面沉降 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下降漏斗,改变了地下水压力、开采含水层和含水层上下滞水层中的应力状态,产生了粘性土的释水以及含水层、滞水层的压缩效应,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70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广东省地面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带,如南沙万顷沙镇、珠海市斗门区、江门市新会区、潮阳区谷饶镇、雷州半岛等,尤其是湛江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出现大规模的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桥梁房屋开裂、农田被毁、铁路公路下沉等问题,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 2海水入侵 20世纪初,欧洲的某些滨海地区,在开采地下水过程中,首先发现海水侵入淡水层的问题。 在天然条件下,滨海地区的地下水流向海洋并具有较高的水位,一般与其下伏受海水影响的咸水具有一定的分界面,咸水和淡水保持平衡,若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会使淡水水位下降,原来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咸淡水界面抬升,并向淡水侧移动,使水质变咸,海水入侵淡水层。 在濒临黄海、渤海的沙质和基岩海岸地带,辽宁省大连、锦州、锦西、营口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市等部分县镇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辽、冀、鲁三省的辽河下游,冀东、辽东及鲁北滨海平原的泥质海岸带,发生了咸水入侵淡水区的现象。河北唐秦沿海地区,在地下水超采的漏斗区,古咸水层侵染淡水层,入侵面积24平方千米,最大CL-离子含量1250mg/L。广东南沙地区也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 地下水开采环境负效应-海水入侵 3水体污染 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增加,农业、工业、生活污染增多,地下水资源在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尤其是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程度普遍较南方城市严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华北地区污染程度最为突出。 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全国10168个国家级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Ⅳ~Ⅴ类劣质水体超过80%。 全国2833处浅层地下水监测井水质总体较差。地下水水资源锰、铁、氯化物、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等多种重金属超标。 地下水体的污染状态不易掌握,而且,地下水体特别是深层地下水体一旦遭受污染,其后果不堪设想,它不光是大大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实际可利用量,而且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4岩溶塌陷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甚广,地下溶洞发育,岩溶塌陷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大量开采岩溶水造成的,这类塌陷主要发生在平原岩溶浅埋地区,上面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与下伏的岩溶含水层形成双层结构,两者常具紧密的水力联系,地下溶洞大部分被泥沙所充填,在强烈抽水的情况下,洞内充填的泥沙被潜流冲蚀掏空,导致地面塌陷。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 据不完全统计,岩溶塌陷现象遍及大半个中国,不仅华南、西南十分普遍,华北地区也较为严重。目前已发现23个省区发育有岩溶塌陷,超过800处,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其中多数由开采岩溶水所致。 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地下水关系十分密切。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有其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然有其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加强地下水监测可以在地下水资源保护方面少走弯路。 通过科学的监测,掌握地下水动态信息,才能对地下水状况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提出科学的地下水保护对策。因此,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守初心,担使命,加强地下水监测和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分析,让海量的监测数据“活”起来,成为有价值的成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来源:地下水环境网 (编辑:小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