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在10月23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全省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上,厅办公室调研员周乐广介绍了企业服务日活动开展情况。积极转变作风,拓宽沟通联系企业的渠道,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深入了解企业污染治理的需求,更好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从2019年6月份开始,每月5日开展以“倾听民意,服务基层,解决难题,推动发展”为主题的企业服务日活动,坚持开门纳谏,倾听企业意见建议,帮助检视问题,改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企业问题和困难,助力河南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河南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促进”。
笔者阅读由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环保立体声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举行10月份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疑问中关于生态环境部门举办企业服务日的内容部分后,对河南省做法深感认同。 首先是正视问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都要实现的情况下,必须透彻理解两山之间的关系。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中原腹地,经济崛起和生态环境之间如何双促进,是各界人士都需要正式的问题。相信在前几年常去河南的人都知道,生态环境相当令人担忧,尤其秋冬季,空气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今年6月,河南某县出现要求“手割70亩麦子”的新闻,成为“一刀切”的典型,事件曝光后,有关部门协调降尘型收割机进场帮助村民收割完小麦。 在手割70亩小麦的案例上可以获得经验,如果执法人员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环境治理的内涵,在事发之前即协调相关事宜,那么,那条新闻或许就不会出现。当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是别都在新闻媒体曝光后再改。这就需要执法人员有一定的“先知先觉”能力,这或许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监管与被监管矛盾日益突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认为,破解矛盾必须转变思路,以思路转变带动作风转变,融服务于监管之中;必须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倾听企业的意见;必须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共谋绿色发展之路。 转变思路,转变作风。在更早前笔者就职于某刊物时,学习过“走转改”的精神。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认知到“融服务于监管之中,必须变上访为下访”方能共谋绿色发展之路,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日前颁发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旨在推动企业健康绿色稳健可持续发展。河南的企业服务日活动,可谓神有互通。 为打消企业代表不敢说真话、不敢提意见的顾虑,企业活动日活动首先让企业代表们参观河南省省生态环境厅的设备车辆和监测中心、监控中心、宣教基地等场所,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在座谈会场布置上,让企业代表坐高靠背椅和主席台,省厅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坐普通桌椅和下首,虚心倾听企业代表意见,增强企业的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参会厅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开通企业直通车,在热情现场解答交流的基础上,每次活动还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开给企业,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咨询、反映,彻底打消了企业的顾虑,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大家畅所欲言,主动抢先发言,敢于讲真心话,勇于揭露矛盾问题,进行倾心交流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监管部门,能够理解被监管企业代表可能不敢讲真话,不敢提意见,通过各种方法让参与者畅所欲言,敢于讲真话,勇于揭露矛盾。这点,做到点子上去了。打个比喻,按常规,做学生的,谁敢说老师的不是啊。唯有把学生当朋友的老师,亦师亦友的老师,或许才能让学生讲真话,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正确之路。 送技术,与郑州大学等省内11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我省污染治理26个重点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帮服清单。送人才,常态性举办生态环保行业人才交流会、生态环保类专业大学生寒暑期进企业义务帮扶活动,100余家企业、1500余环保专业人才现场对接。充分发挥26个行业绿色发展协会的作用,凝聚业内一线技术人员,为解决行业绿色发展难题提供技术队伍。送理念、送资金…… 少些空话多实干,少些形式多真干。当好领路人,做好服务者,河南生态环境部门的企业服务日形式,或许可以给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一个参考的样本。 笔者按:一边的角色是管理者、领导者、监管者;一边的角色是服务者;生态环境部门在依法执法的前提下,心理角色以及职能角色是否能有效切换决定着“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圈”是否健康。高压、一刀切、野蛮执法,已不是文明执法的重点,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有理念、有知识、有同理心的“环保铁军”。 编辑:蓝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