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2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赵一帆 摄)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举行,今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我们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先生。下面先请赵英民先生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刘健 摄) 赵英民:各位记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也代表生态环境部对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点工作。近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技术导向,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多年来,我们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2018年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在系统总结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年度报告》这项工作是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发布了10年,今年是第11年。今年的《年度报告》内容涵盖了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基础能力、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与主张等8个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了2018年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展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有助于大家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 2018年以来,中国继续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碳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持《公约》确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携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贡献中方倡议和中国主张。我们还不断加强与各方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交流及务实合作,继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始终坚持多边主义,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更好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联合国气候变化第25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在即,中国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维护多边主义制度框架,全力支持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媒体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请问,中方对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有何期待?希望达成哪些目标?谢谢。 赵英民:谢谢您的提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种复杂因素交织,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坚持多边主义、坚定地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明确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框架,积极兑现承诺、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认为,这次大会主要有四个任务需要重点解决: 一是努力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的谈判。这是全面有效实施《巴黎协定》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全面结束《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我们才能在2020年以后开启全面实施《巴黎协定》的阶段。同时,这也事关多边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推动资金问题取得积极进展。当前气候多边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达国家提供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很多不同名目的资金都被贴上了“气候”的标签重复计算。我们希望发达国家以透明、可预见、基于公共资金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持续、及时的支持,包括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支持的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切实提高资金支持的透明度。 三是做好2020年前行动和力度的盘点。国际社会应清晰地梳理2020年前发达国家在减排力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差距,针对进一步弥补差距,做出明确安排,确保不在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转嫁责任。 四是坚定发出支持多边主义的强烈政治信号。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在多边框架下携手应对。因此要防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损害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而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信心,避免最终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和效果。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立足国情,百分之百落实自己的承诺,积极建设性地推进气候多边进程。我们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全力支持COP25主席国以公开、透明、协商一致、缔约方驱动的方式,推动大会取得成功,为《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情况,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将有何举措?谢谢。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刘健 摄) 李高:谢谢记者的提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我们也在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本次机构改革,气候变化职能转隶到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以后,相关的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这项工作也受到了生态环境部党组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是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过去很多年当中,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碳市场经验,包括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教训,同时通过国内试点来探索积累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在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转隶以来,我们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起草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为碳交易奠定法律基础的重要文件,在起草过程中还专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然也广泛征求了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意见。我们还积极推动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包括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这些制度性文件对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 二是在技术规范体系建设方面,我们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碳排放数据的报告、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的技术方案,同时组织各省市报送了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从技术层面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在原有全国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方案提出以后,又组织专家做了优化评估,下一步,这个方案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再进一步修订完善。在修订完善后,将会开展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这对于全国碳市场来讲将是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四是在能力建设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次机构改革后,气候变化工作由生态环境系统牵头,碳交易的工作在地方层面也由地方生态环境系统来负责,他们可能还缺乏一些经验,还有发电行业的企业,我们针对这个情况开展了大规模培训行动,目的是做好相关的能力建设支撑准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确实非常复杂,尽管有国际碳市场和我们试点积累的一些经验,但仍然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我们是在我国碳排放还在上升的情况下来开展碳市场的设计,推动碳市场的运行。这个挑战跟当年欧盟或者美国加州的碳市场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来开展相关制度创新,确保碳市场平稳起步和稳定运行,发挥好其作用。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几个重要方面积极推动。我们将加快出台重点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办法,把制度体系构建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为碳市场运行奠定制度基础。同时,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性文件,《全国碳排放权配合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的工作,我们要抓紧推动发布。全国碳市场是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已经基本制定完成,下一步也要抓紧发布,为市场配额分配方法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抓紧推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确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在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中开户,做好在发电行业率先开展交易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我们也有信心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各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启动、稳定运行,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方面的作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