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雾霾又回来了 还没正式进入秋冬季,雾霾就又回来了。 9月25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好多外出办事的人发现,原计划走高速出行的,结果意外遇到了大雾封路,不得已绕路或者改乘高铁,导致耽误了很多时间。 当天,受大雾影响,河北境内G1京哈高速全线、G2京沪高速廊沧段等多个高速路段道路封闭。山东省气象台也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很多城市的能见度已低于500米,多个高速路口临时封闭。 其实,早在9月15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多个单位开展9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就已经预告,北京市27-28日可能出现一次PM2.5轻度污染过程,京津冀区域中南部26-30日也可能出现臭氧轻度污染。 9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也提到,今年秋冬季污染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什么原因?与疫情复工复产有关。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疫情形势算是控制得比较好的,复产复工也是比较快的,现在又在大力倡导“内循环”,所以企业复产复工比较迅速,经济恢复也比较快,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就是污染物也随之反弹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似乎总是一对孪生兄弟,让人好不头疼。 这不,环境部就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许多因为疫情影响而暂时受到抑制的产能和产量都在短时间内集中、快速地释放,导致今年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可能出现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压力随之增大,甚至有部分地区还存在完不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风险。 无独有偶,第三方环保NGO的判断也与生态环境部不谋而合。9月28日,2020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京举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大气中国2020: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报告(下称《报告》),其中也认为空气污染有反弹的迹象。 《报告》连续六年追踪并评估了中国377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表现后发现,2019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虽然整体上延续了过去六年的改善势头,但改善的幅度明显减小。 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出现了反弹,例如,辽宁省14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全部上升,而山东和陕西省绝大部分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此外,在全国337个城市的六项主要污染物中,2019年仅有PM10、SO2有小幅下降,PM2.5、NO2、CO浓度水平均则与2018年持平,O3则持续恶化。 在专家看来,这是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的表现。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就认为,随着治理难度的加大,更要重视科学决策,持续推进能源、工业和交通的结构调整,提高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管理的水平。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依然严厉 雾霾回来了,今年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到年底要完成“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所以秋冬季的治霾任务依然很艰巨。 长期关注中国北方空气质量的人一定还记得,今年2月份疫情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发生过的大范围雾霾,当时就曾引发很大争议,许多人由此对中国的治霾路线提出质疑。详见《疫情时期的雾霾:农村煤改气和关停钢厂原来是对的!》) 不管结论是谁对谁错,但这一事实起码证明了一点,就是中国的治霾任务远还没有完成,秋冬季大范围雾霾仍然时有发生,如果不重视,雾霾仍然会有反弹的可能。 再加上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就要求,今年年底务必要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蓝天保卫战”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就像2017年底的“大气十条”收官一样。 在此背景下,9月28日,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其中很多措施的表述依然很“严厉”,就不难理解了。 就拿“煤改气、煤改电”来说吧,这一政策过去曾经引发过一定争议,后来为了避免敏感词,改叫“双替代”。在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则称之为“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 《征求意见稿》要求,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要基本完成平原地区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基本建成无散煤区。 对于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则允许使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等方式取暖。 而对因疫情防控导致改造工程滞后的地区,则应抓紧谋划,科学统筹施工计划,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力争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可以看出,这一表述还是很严格的,总的目标,是要“基本建成无散煤区”,唯一的例外是“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相信也只是少数地方。即使是因为疫情耽搁的地区,也要“力争完成既定任务”。 过去,河北等地因为后续控制得不好,很多地方出现了反弹、复烧的情况,今年的《征求意见稿》中对此也有要求。 《征求意见稿》要求,要严防散煤复烧,严厉打击劣质煤销售,防止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的用户散煤复烧。 当然,方案也规定了许多配套的政策,比如全力做好气源电源供应保障、中央专项资金继续支持“煤改气”“煤改电”运营补贴,以及“煤改气”采暖期天然气门站价格不得上浮等。 总的来看,“煤改气、煤改电”虽然争议很大,但还是要坚决地改下去。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平原地区要基本建成“无散煤区”,已经完成改造的也要严防散煤复烧,政策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的。 虽然环境部治霾的态度依然坚决,但好消息是,如今治霾的手段已经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准化了,过去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可能是此前几年秋冬季的“最严停工令”给大家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每年一到9月份,就开始有自媒体炒作“最严停工令”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前不久,就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今年冬天有1500多家水泥企业或将停产6个月。 不过,具体看了看这篇文章,好像也没有说出哪个地方有白纸黑字的政策,要求水泥企业停产6个月的。虽然举了唐山和安阳的例子,但都是9月份短期的管控措施,“1500多家水泥企业或将停工”的消息完全没有依据,更大的可能,似乎还是为了水泥涨价而炒作? 事实上,9月25日,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对此问题已有明确的答复――今年冬天不会“一刀切”。 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在这方面,环境部已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其中首次实施绩效分级、差异管控。在此基础上,环境部又于今年6月底印发了《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进一步完善、扩大了行业覆盖范围。 所谓“绩效分级、差异管控”,简单来说就是不“一刀切”,对不同的企业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以不采取,或者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保障其正常生产运行。 对于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或涉及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工业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也可以在严格流程认定的前提下列入豁免,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正常生产经营。 对于小微涉气工业企业,则视情减少管控。 对于影响空气质量小的生活服务业,原则上也是不予采取停限产措施。 不过,对于环保水平低的企业,则需要加大减排措施力度,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受到的影响也就最大了。 今年,实施“绩效分级、差异管控”的行业已经从15个扩展到39个。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生产工艺,也确定不同分级指标。 总的原则就是,鼓励环保绩效水平高的“先进”企业,鞭策环保绩效水平低的“后进”企业,以“先进”带动“后进”,全面提升环保基础工作整体水平。 (编辑:Nico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