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此前,蓝天保卫战的执法行动叫“强化监督”,2020年,不仅去掉了“强化”二字,还加上了“帮扶”。 专家指导团24小时在线答疑,只要现场有问题,一般不会超过3分钟,群里就会给出回答。 即便在北京、上海,还有江苏、山东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很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都没有监测VOCs的设备,特别是县区,如果要用就现租第三方的。 我们在一个化工厂查VOCs的LDAR检测记录发现,台账上记录的第一个检测点和第二个检测点之间时间间隔只有2分钟,而我们步行需要10分钟,检测记录明显是假的。 2020年还剩38天,每一个污染天都让人揪心。 这一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指标的交账之年。在涉及环保的9项指标中,到2019年年底已有7项提前完成,只剩碳排放强度和优良天数两项未定。 这些年,蓝天多了,PM2.5浓度降了,臭氧成为许多城市的首要污染物。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要在“十四五”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臭氧污染攻坚战中,首先要攻克的碉堡就是前体物VOCs。从2020年7月15日到9月22日,生态环境部开展了5轮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统筹3712人次前往京津冀、汾渭、苏皖鲁豫,以及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进行了监督帮扶。 (采访对象供图/图) “把臭氧问题作为‘十四五’的重要工作,现在就得有所准备。”2020年11月3日,由环境记协和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举办的活动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督查专员李天威给出了分析。 此前,蓝天保卫战的执法行动叫“强化监督”,2020年,不仅去掉了“强化”二字,还加上了“帮扶”。叫法不同,监督帮扶方法又有何不同? 以下为李天威的主题发言,南方周末受权发布。 专家指导团24小时在线答疑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六稳六保”,监督帮扶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地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淡化责任追究。 2020年5月下旬,生态环境部组织了十个调研队,利用十天的时间到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的20个城市,围绕着四大区域――京津冀、汾渭、苏皖鲁豫和长三角的一部分地区,开展了臭氧污染防治的调研帮扶工作。先期调研主要是了解VOCs整治在地方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去了100家企业,大约80个企业VOCs治理存在问题。 5月调研时,复工复产的任务非常重。所以我们调研有一项任务就是了解涉及VOCs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VOCs涉及的门类特别多,家具、涂装、包装印刷、石化等,尤其以小微企业居多,和民生联系紧密。 调研帮扶还没下去,我们就给地方送了三本书,大气环境司编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用手册》,生态环境执法局和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的《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现场检查指南(试行)》,还有科技与财务司编的《臭氧及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知识问答》。 凡是在“六稳六保”、复工复产过程中实施的“生态环境执法的正面清单”上的,在我们这里就是白名单,原则上就不去监督帮扶了,这些企业很多,大部分情况也比较好。 VOCs的整治主要涉及五大行业――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和油品储运销。按照五个行业组织专家指导团,24小时在线答疑,只要现场有问题,一般不会超过3分钟,群里就会给出回答。 7月正式启动5个轮次的帮扶工作,帮扶范围是动态调整。比如,第一轮涉及的58个城市主要在当时臭氧问题凸显的京津冀和苏皖鲁豫地区。根据不同时间、不同臭氧污染的形势、不同地区臭氧污染防治的基础工作,范围不断调整。 我们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了天地人的技术保障体系。在天上,用遥感来识别VOCs的高值区,大概的精准是3.5×3.5公里。卫星遥感还会远程帮扶现场去不到的县区。发现疑似问题,交给地方排查。 在地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走航车识别VOCs高值区落在哪个工厂、哪个车间。以前查颗粒物,一进工厂就容易知道哪儿有问题,是烟囱还是哪个地漏环节,但VOCs确实有很多种类没什么味,闻都闻不着,不知道泄漏的点在哪儿。在现场,监督帮扶的工作组用简易VOCs现场监测仪器找问题。 (采访对象供图/图) 有的检测记录明显是假的 总体上看,今年夏季臭氧监督帮扶一共去了11万家企业,有问题的企业3.3万家,各类问题10万多个。 现在的臭氧污染防治、VOCs整治和十年以前的颗粒物整治非常像,属于起步阶段,有些行业几乎一进企业就能找到问题,很多环节都有问题。我们对5大行业发现的问题也做了梳理。化工、石化、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问题比例比较大。 整个夏天,发现的大部分问题属于立行立改和纳入督办类。 立行立改的问题,没什么难度,对企业也不增加多大的成本,大概占23%左右。比如有盖子的不盖,运输环节该封闭的不封闭,喷涂、晾晒的环节没有收集罩,还有一些有治理设施但不运行。这些问题只要加以管理,立马见效。还有一部分是跟踪督办的,比如管理的问题,治理设施没有运行记录,或是台账混乱,这些问题由生态环境部发督办函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推进整治。 普遍看,一些地方和企业VOCs治理还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紧迫性、责任的落实、压力的传导都远远不够。 很多企业都不知道所在行业有相应的VOCs排放标准,企业的环保管理人员、主要领导都说不出来。特别是一些中小微的企业,甚至不掌握他们自己使用的原料里有没有VOCs。很多企业VOCs治理设施还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有了就认为自己不错了,有的活性炭设施从装上到现在,好几年没换过。 已安装VOCs治理设施,但没有使用的问题一共是2400多个,占全部问题比例的7%。石化、化工这些行业有低效的处理措施,但对废气的收集处理能力很低,收集率超过30%的都不多。 (采访对象供图/图) 不仅是企业不重视,基层监管监测的能力也非常缺乏,底数不清,基础薄弱。即便在北京、上海,还有江苏、山东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很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都没有监测VOCs的设备,特别是县区,如果要用就现租第三方的。 同时,企业依法开展的第三方VOCs的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门槛很低,弄虚作假的现象非常突出。我们在一个化工厂查VOCs的LDAR检测记录发现,台账上记录的第一个检测点和第二个检测点之间时间间隔只有2分钟,而我们步行需要10分钟,检测记录明显是假的。 “夏病冬治”要抓住冬天的窗口期 在7月15日至9月22日的监督帮扶过程中,从全国337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情况来看,这项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我们监督帮扶的82个城市,优良天数同比平均增加了6.9天,非监督帮扶城市平均增加2.0天。 对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说“夏病冬治”,夏季发现的问题有70%已经交办给地方了,七千多个问题里,有三分之一不是短期一两个月就能做完的。比如没有治理设施,上设施要等半年,有设施的改进也得半年,所以要抓住冬季的时间窗口,为2021年夏天臭氧污染防治做准备。 在秋冬季的监督帮扶中,我们也安排“回头看”,这些问题是不是按照我们交办给地方的要求在整改、进度怎么样,需要进行投资、维修的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十四五”时期,臭氧污染防治跟颗粒物的协同治理,是大气污染治理、蓝天保卫战的主线。 “十四五”臭氧怎么治,方案还在制定中,但推进VOCs、氮氧化物的减排是肯定要做的。 VOCs怎么减?结构调整肯定是硬招,但可能会伤筋动骨,涉及大量中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如何更有节奏、差别化发力去做,要慎重研究具体方案。另外,在很多行业,结构调整虽然难办,但源头控制却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比如油漆涂料替换为低挥发产品。 (采访对象供图/图) 虽然VOCs涉及门类多、中小企业多,但目前看有减排潜力的还是大企业、大行业,比如说化工领域的储罐,我们掌握的数据是京津冀地区大概有一万个、全国有十几万个储罐。哪些行业里的工艺减排潜力大,“十四五”我们就优先把这些东西解决好。 (编辑:逍遥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