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遥感为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提供了大量数据产品,但在满足实际需求方面仍有差距,需要在方法论上有突破。”近日,在生态系统遥感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提出“生态云”概念并指出,“与云平台结合是生态系统遥感的发展方向。” 从“农情云”到“生态云” 在生态系统遥感领域耕耘了20多年的吴炳方发现,目前遥感监测能力和各行业部门需求间存在衔接问题,“在进行生态系统评估时,遥感的特色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1998年,吴炳方团队创立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后来升级为“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该平台目前是全球3个农情监测平台之一,能定期把遥感数据抓取过来,在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模块化的功能,向用户提供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即可应用的服务,从而了解农业气象、灾害情况,进行粮食产量方面的分析预测。 “我们一直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相关行业和部门,轻松地用好遥感数据产品。”吴炳方对《中国科学报》说,“遥感对生态学的发展和方法论创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仍是基础数据提供者,只是一个数据源,但它的作用不应仅限于此。” “农情云平台已经在全球二三十个国家落地,非洲、东南亚很多国家都与该平台对接。用户不需要对遥感有多深的了解,只要申请一个账号,根据相应模块来做一些分析与处理,无需进行软硬件投资和系统开发。”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旦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农情云良好运行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始构思生态云的问题,不过生态云囊括的范围更大,能做的事也更多。” 生态监管人人都能参与 “我们的基本理念是让生态系统监管没有‘门槛’,人人都能参与。”赵旦说,“生态问题包罗万象、关乎人人,山水林田湖草,包括城市都在其中。目前生态系统监管多是专家在做,大众只是看到评估结果。具体评估怎么做的、可靠性有多高,公众无法参与,我们希望用遥感数据驱动这个过程,让所有关心生态问题的人都能看到、参与,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个区域或选择一个模型去定制评估。” 怎样让关注生态系统的人们参与进来?该团队希望,生态云建成后向公众开放,大家可以看到身边的生态状况。比如,某个森林公园10年前、5年前以及现在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云平台不仅让遥感开始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将对遥感领域的工作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吴炳方说,“通过整合遥感数据、物联网数据、生态系统观测网络数据等,平台能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供模块化的服务。一方面让管理部门决策时有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公众参与和反馈,完善并改进平台的数据,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引入‘众源’的概念,让关心生态环境的人都来提供数据,解决数据共享和行业壁垒问题。用更多的地面数据支撑生态系统评估或风险评估模型。”赵旦说。 构建生态云核心框架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宗明对《中国科学报》说:“生态云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的重大革新,将填补生态系统评估的数据鸿沟,可为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和空间决策支持,从而推动形成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新范式。” “生态云是未来生态系统遥感发展的方向,但当前生态云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突破一些关键的技术难点,构建以‘数据―分享―评估―报告’为核心的框架。”吴炳方说。 他介绍说,数据包括自动抓取的遥感数据和整合的其他数据;分享数据结果要真正让大家看得到、看得懂,让公众更方便地使用这些数据;评估就是用遥感数据改善目前以点带面的抽样生态系统评估。最后是形成评估报告。现在生态系统评估往往由地方政府、部门做出,在生态云平台下,可以让第三方机构独立出具相对透明的评估报告。 “这对我国生态系统监管会有更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科研院所,也需要企业和各行业部门的积极配合。”吴炳方说,“云平台建成后,我们希望把这个平台向全世界推广。” (编辑:逍遥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