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建筑节能是推进各行各业绿色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那么,当前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瓶颈是什么,未来绿色建筑工作应该如何加快布局推进? 久久为功,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屡屡成为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列入今年的工作重点,明确指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作为能源消费的三大领域之一,建筑领域的节能降耗,无疑是推进各行各业绿色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6%,既有建筑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呈现出“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四大特点。而在建筑舒适性要求提高、采暖区向南扩张等因素影响下,建筑能耗总量还在继续增长。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已成为我国引领全球绿色发展、践行《巴黎协定》节能减排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如何深层次释放建筑领域的节能潜力,此次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诸多建议:尽快加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用推广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地表水源热泵、浅层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技术,为绿色建筑清洁采暖/制冷打开突破口;制定中央空调系统能效检测及评价国家标准,建立透明的三方用能监测体系,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建议等等。 政策引导,空调系统能效国标呼之欲出 在诸多建筑节能的解决方案中,抓牢空调节能这个“牛鼻子”“用能大户”,成为会场内外的高频呼声。暖通业内人士表示,建筑总能耗中,有40%~60%是来自空调系统,特别是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中,原有空调系统使用年限较长,加上每年维保费用,运行成本与日俱增,成为建筑降耗的一大难点。 目前在国内已有批量成功实施的高能效空调系统技术路线,实现了从单体设备节能到空调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行高效和成本最低的提升。建议我国根据大型公共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不同业态场景,复制和推广成熟模式,并鼓励国内新建及改造的大型公共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商业模式,以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公信力的能效指标交付替代传统的设备交付,不断提升中央空调全系统能效,降低全社会建筑能耗,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达成。 随着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节能减排效果立竿见影,国内中央空调在其他领域的高效系统项目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央空调领域,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制定了高效机房的节能标准,而国内现有的制冷空调性能标准主要是针对单一的制冷设备,尚无国家标准规定如何进行空调系统的综合能效检测和评价,导致市场上各种高效机房项目的能效指标一般均由各企业自定的检测方案给出,存在自说自话、系统运行数据造假等嫌疑,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空调系统能效检测和评价方法的国家标准亟待出台。 攻坚克难,向空调设备“系统节能”时代迈进 标准化建设问题虽亟待解决,但已有企业身先士卒,建立了 “具有公信力科学评价体系”,由设备方、业主和国家权威检测机构三方共建实时在线的透明能源监测体系进行交付,保证能效系统运行数据真实、透明、不可篡改,实现看得见的节能,有利于推动行业诚信机制的建立。 据了解,该体系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众多项目,推动广州地铁高效机房示范站每年节电量高达76.4万千瓦时,宁波地铁高效示范车站每年节电量达65.8万千瓦时,平均综合能效比(SCOP)达到6.7以上,刷新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制冷机房EERc指标,入选为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和2021年度“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绿色创新类别”年度大奖。 可见,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紧盯节能减排的“牛鼻子”,用改革办法激活市场活力、用科技创新破解绿色转型、用节能标准规范市场发展,由此,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绿意都将“扑面而来”。 编辑:蓝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