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794647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8日,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办,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城市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研讨会以“城市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发展”为主题,由开幕式及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城市碳达峰国际合作平台(ISP-CEP)环境公益组织、相关机构代表近200人参加。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成都市副市长刘旭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出席并致辞,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等作主旨发言。 刘旭光副市长在致辞中提出,城市是人们的美好生活家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根本路径,大力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切实践行2025年达峰承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刘旭光副市长重点从“重塑城市绿色低碳空间体系、优化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交通和消费体系、推进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治理”四个方面介绍了成都低碳城市建设的措施和成效。真诚期待各部委、专家和国际环境公益组织继续关心支持成都绿色低碳发展,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指导支持。 据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城市积极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实施达峰行动,促进城市间经验交流与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达峰目标尽早实现。在平行分论坛中,与会嘉宾和代表围绕“推动城市碳排放达峰、气候投融资与低碳转型机制创新、城市碳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碳达峰研究模型与方法学”四个热点,分享经验、交流新知,共同研讨以城市低碳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会前,刘旭光副市长会见了解振华等与会嘉宾。市生态环境局张军局长、旷良义副局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就全市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进展在分论坛作交流发言。 链接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不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持之以恒优化城市格局、聚力实施“三治一增”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十三五”累计降低17.5%)、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58.8%)、空气优良天数再创新高(2018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例70.3%、同比上升5.4%。PM10、PM2.5浓度分别为81、5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8.0%、8.9%,创2013年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低碳城市建设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1点 着力优生态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坚持产城融合,突出职住平衡,积极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建设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沱江绿色发展轴,加强川西林盘保护,系统建设TOD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形成与生态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容量相适应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2点 着力优产业 聚焦高端高质、绿色低碳,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突出发展数字、智能、绿色、创意、流量、共享等新经济形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3点 着力优结构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发挥水电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实施煤改电、气改电,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切实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建立行人、非机动车和公交优先的路权体系,完善城市慢行系统,鼓励支持共享交通加快发展,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全国第二,拥堵程度退到了全国主要城市的20位左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推广绿色办公,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的社会氛围。 第4点 着力优环境 成都以全省3%的国土面积,支撑了全省19.3%的常住人口、37.6%的GDP、30%以上的机动车,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加大。面对压力和困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1季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69天、同比增加20天,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2.4%、14.3%,首次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每年1月份有重污染天的历史。 (编辑:逍遥客) |